贺敬之,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年11月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自幼聪明好学,靠亲友帮助在一所私立小学读书。年,13岁的贺敬之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山东省立滋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学习。
贺敬之
七七事变后,乡村师范学校南迁,贺敬之因为年龄小,被迫退学回家。后当听说山东的学校都流亡到湖北,成为“国立湖北中学”的时候,贺敬之找了五个人一起去寻找母校。经过一番艰险之后,五人终于找到学校,就读于湖北均县郧阳的“国立山东中学”简师部。湖北属于第五战区,当地的文化活动很多,到处在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学校里几乎不怎么用正规课本,贺敬之当时最感兴趣的是文科,喜欢阅读一些进步书籍。学生们也经常自发组织去办壁报演救亡戏剧。
年,由于国民**队即将从武汉撤退,流亡学校也随之转移。贺敬之随着学校的师生们经过陕南,来到了四川梓潼的分校。在流亡的路上,许多同学都随身带了一些进步书籍和刊物,这些成了贺敬之宝贵的精神食粮。一路上,只要有时间就看书,读了《大众哲学》《新华日报等进步书刊,了解了红*是怎么长征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是怎样一所学校,贺敬之的革命意识进一步增强,心中也有了投奔延安的想法。贺敬之非常喜欢艾青和田间的诗,每次得到两人的诗集就一气读完,而且反复背诵,能搜集到的诗,几乎都能背下来。与此同时,贺敬之和其他四名同学共同创办了《五丁》壁报,来宣传抗日救亡。在梓潼,他开始了散文、小说和诗歌的写作,把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对国民**府软弱的鄙视,对革命事业的向往,用文字痛快地表达了出来。《朔风》发表了他的长诗《北方的子孙》,《大公报》发表了他的抒情诗《夜,是深沉的》,《新民晚报》刊也发表了他的许多诗歌。贺敬之当时写的诗歌很多,可是保存下来的很少,好几首长诗的草稿都遗失了,但是在民族革命、民主意识的指引下,前进的道路一天比一天明确,也越来越热爱文学。
年,怀揣着对理想的追求、对延安民主和革命的向往,贺敬之和四名同学在春天的晨雾中,悄悄踏上了北上的征程。延安的一切在贺敬之的眼中是那样的新鲜,潺潺的延河水,巍巍的宝塔山,满脸笑容、身穿灰色*装的人们,这一切把他领入了一个新天地。到了延安,贺敬之交了自己在来延安途中写的组诗《跃进》,正是这组诗显现出他在诗歌上的才华,使得鲁艺文学系的主任何其芳决定录取了他。两年后毕业到晋察冀边区做土改工作。在深入群众工作之际,听到当地流传的白毛仙姑的动人故事,回校后同丁毅等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在解放区演出。年后《白毛女)被拍摄为电影并译成多种外文,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
建国后,贺敬之历任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主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兼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剧协第三、四届常务理事,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华英才》画报社社长。年任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组书记。
年12月当选为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是中共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十四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八届全国*协常委贺敬之以剧作家、诗人闻名于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东风万里》《十年颂歌》《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著名优秀长诗。粉碎四人帮”后又发表《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长诗,出版了《贺敬之诗选》《贺敬之文艺论集》《贺敬之诗书集》著作。
贺敬之离开“四乡师”多年后,一直没有忘记兖州土地上的人民。年,国家教育部计划出版一套《师范群英光耀中华》的丛书,旨在收录师范学校出身的著名人物,贺敬之位列其中。兖州师范学校原校长李茂如承担了为贺敬之撰写传记的任务。为了联系采访,他向文化部寄出了一封信,但没有收到回信。年夏,他从《大众日报》看到贺敬之在青岛疗养的消息,于是又向青岛海*疗养院发出了第二封信,依然没有回信。后来,李茂如只好又向贺敬之夫人、著名诗人柯岩所在的中国作协寄出了一封信。直到年5月的一天,李茂如终于收到了贺敬之亲笔书写的回信。贺敬之在回信中说,因房屋大修搬家,此信被遗落在杂物堆中,没有被发现。后来又因病重住院,他一直无暇收拾。直到后来整理杂物时,才从书架后面的角落里发现这封来信……
策划:尚衍钊
编导:李雪峰
音频:马芳
(史料来源:中共济宁市兖州区委*史研究中心)
NEWS
编辑:张鹏审核:梁超终审:赵旭尚衍钊监制:刘建邮箱: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