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脾系病因
引起脾病的病因不外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情志过极、劳逸不适和痰饮等。由于脾具有主运化水谷和水湿、主升清、主思、主意的功能和喜燥恶湿、与长夏相应等特性,因而在发病病因学上具有以下特点:
(一)外邪侵袭
《医碥·六气后论》曰:“脾胃居中,兼赅六气,六气皆能为之病。”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皆可伤脾胃而致病,但以湿燥为甚。《类经·阴阳应象》:“脾恶湿而喜燥,湿胜者必侵脾。”脾为太阴湿土,湿喜归脾,且最易伤脾。《医醇賸义·胃燥》:“胃受燥热,津液干枯,渴饮杀谷。”胃为阳腑,喜润恶燥,燥为胃腑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二)饮食失调
脾胃主司受纳运化水谷,故饮食不节、饥饱失宜等最易损伤脾胃引起疾病。《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饥饱失度可损伤脾胃。明代徐彦纯在《玉机微义·论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分而治之》中作了更为全面的分析:“饥饿不饮食者,胃气空虚,此为不足,固失节也;饮食自倍而停滞者,胃气受伤,此不足之中兼有余,亦失节也。”明确指出过饥使脾胃失去水谷之气充养而虚弱,过饱使饮食停滞于内而阻塞不通。《*帝内经太素·阴阳》云:“甘以资脾气,今甘过伤脾气濡。”甘味本可益脾,若过食甘味亦可使脾胃之气壅滞而发病。说明饮食的偏嗜同样会造成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又如《推求师意》所描述:“酒水、乳酪、饮水之湿……先损脾胃。”长期嗜饮茶酒等,皆可酿湿生痰,先损伤脾胃。此外,饮食不洁也可伤脾害胃,引起许多胃肠道疾病如“泄泻”“呕吐”等。
(三)情志内伤
思为脾志。“思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如果思虑过度,会使脾胃之气郁结。《景岳全书·杂证谟·论脾胃》有言:“脾胃之伤于内者,惟思忧忿怒最为伤心,心伤则母子相关,而化源隔绝者为甚,此脾胃之伤于劳倦情志者,较之饮食寒暑为更多也。”情志伤心,母病及子,心脾俱伤。说明情志伤脾较之饮食寒暑对于脾的影响更为多见。《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云:“喜怒忧恐……损伤元气。”七情之中,包括思在内,喜、怒、忧、恐都可损伤脾胃元气,皆与脾系疾病关系密切。
(四)劳逸失常
过度劳累可以损伤脾胃之气。如《寿世保元·中风》:“过于劳役,耗损元气。”《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形体劳役则脾病。”过度劳累可直接影响脾的运化,出现神疲体倦、少气懒言、嗜睡等症,更会导致脾胃同病。反之,如果不参加适当劳动或运动,也能使脾胃运化失常,气血运行不畅,出现食少乏力、精神萎靡等症。如《*帝内经太素·摄生》记载:“人久静坐,脾则不动,不动不使,故久坐伤脾,脾伤则肉伤也。”故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素问·宣明五气》)之说。
(五)他脏病及
1.心病及脾
心血不足,心阳不振,损及脾运,可出现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多梦、食少、腹胀、便溏等证。
2.肺病及脾
肺病日久,耗气太过,影响及脾,而致脾气不足,可产生脾肺气虚的病理变化。肺气不足,宣降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潴留,而致脾运不健,可产生肺脾气虚、痰湿内停的病理变化。
3.肝病及脾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可致脾运不健,可形成肝脾不调的病理变化。
4.肾病及脾
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可形成脾肾阳虚的病理变化,表现为腹部冷痛、下利清谷、腰膝酸冷、五更泄泻等症。
二、脾系病机
脾系发病的机理主要表现在脾运化功能失常、脾不统血、胃受纳腐熟失常。由于脾脏生理功能特殊,脾病虚多实少,常虚实夹杂。
(一)运化失常
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湿。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必然会影响胃和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等脾气亏虚表现。若脾虚日久迁延不愈,则气血生化乏源,继而出现倦怠、消瘦等气血亏虚症状。脾气亏虚,升举无力,水谷精微上达不及,则出现脘腹或肛门重坠作胀、眼睑或内脏下垂、头晕目眩、小便混浊如米泔水等脾虚下陷和脾不升清病变。《医经精义·脏腑之官》云:“脾不化谷,则五味不能达于各脏。”可见,脾在病理状态下,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输布,自然会影响其他各脏腑的功能。脾虚运化无力,水精不布,水液不化,停聚体内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如《景岳全书·杂证谟·泄泻》写道:“脾胃受伤……精华之气不能输化……泻痢作矣。”脾胃受伤,水湿不运,则出现泄泻、痢疾,甚至水肿等。脾脏运化失常,除了使水谷不化、水湿不运,还会招致外邪困脾,从而形成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二)统血失权
《血证论·唾血》曰:“脾能统血,则血自循经,而不妄动。”若脾虚统摄无权,血不循经而妄行,则导致出血的病证。《血证论·吐血》进一步描述:“思虑伤脾,不能摄血,健忘怔忡,惊悸盗汗,嗜卧少食,大便不调等症,归脾汤统治之。”说明临床中忧思过度损伤心脾而致的血症,多为虚证,由元气亏损不能收摄所致,除出血外,还可见脾虚失运引起的纳呆、嗜睡、大便不调以及心神失养导致的健忘、心悸等。
(三)胃受纳腐熟失常
胃的受纳水谷功能,既是其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基础,故胃的受纳、腐熟失常往往伴随出现。《医经精义·脏腑之官》云:“胃不纳谷,则五味不入胃。”胃失受纳,则饮食难下,出现饮食格拒、食下即吐等症状。胃腐熟功能不佳,饮食物停积不化,影响胃的进一步受纳,日久机体失于饮食物供养,出现各种病理变化。
(四)脾胃关系失调
脾、胃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构成表里配合关系,在病理上也往往相因为病,主要表现为纳运失常、升降失常、燥湿失宜。
1.纳运失常
《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脾受胃禀,乃能熏蒸腐熟五谷者也。”进入人体的饮食物,必须经过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如此“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景岳全书·饮食门·述古》),从而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写道:“食入于胃,而脾为受磨,布化五味,以养五脏之气,而荣养百骸,固其根本。”胃受纳水谷,既是脾运化水谷的前提条件,又是为脾的运化作准备。《症因脉治·食积呕吐》言:“饮食不节,损伤中气,不能运化,停食成积,中脘痞塞,食浊上逆。”说明脾运化失常,可致饮食停积不化,出现脘腹痞胀、呃逆、嗳气、呕吐等胃不受纳与腐熟无力症状。
2.升降失常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云:“脾胃之病……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若脾不能主升清,胃不能主降浊,即出现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此外,脾胃位居中焦,上通下达,为五脏六腑气机升降之枢纽,二者无论何者出现异常,都会影响全身气机运行。如《四圣心源·噎膈根原》曰:“胃逆则肺金不降,浊气郁塞而不纳;脾陷则肝木不升,清气涩结而不出。”胃气不降可影响肺,使得肺失宣降,出现气喘、咳嗽、咯痰等;脾气不升亦可影响肝,使得肝失条达,出现抑郁、胸闷、胁胀等,则影响全身气机运行。
3.燥湿失宜
脾喜燥恶湿,故“湿能伤脾,脾土一亏,百病交作”(《名医类案·痰》)。脾为湿困,则运化功能失职,导致水谷不化、水湿不运,出现纳呆、腹胀、水肿等甚至其他脏腑病变。湿可伤脾,燥也可伤脾。《医醇賸义·脾燥》则言:“脾本喜燥,但燥热太过,则为焦土,而生机将息,令人体疲便硬,反不思食。”实际上,这就是李东垣忽视的“脾阴虚”,“纳谷多而不化者,脾阴虚。如膈食病,粪如羊屎,即是脾阴虚”(《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所合》)。燥热伤脾,脾阴受损,运化失职,临床可见神疲、腹胀、便秘等症。胃则喜润恶燥。《医述·燥》云“:胃受燥气,结胸便秘之证见矣。”燥邪伤胃则阴液不足,胃失于濡润则受纳失常,临床可见胃脘隐痛、多食易饥、口渴、大便秘结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