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救人第一要务是疗效疗效需要医生严格执行古代经典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超脱了科学所能认知的范畴而且不能过多的加以主观臆测,使治病方案偏离正道太远治病需要客观,而不是更多的主观比如XX病人,有发热,咳嗽,出汗,头痛,脉浮紧,那么就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甚至于不要去问为什么?!因为科学研究到现在也不清楚为什么?!比如这个发热,咳嗽,出汗,头痛,脉浮紧在中医里我们解释说这是风寒证是人体感染了风寒引起的,所以桂枝汤是用来驱散风寒,加厚朴、杏仁是止咳的如果这么理解,那么伤寒论原文中关于小柴胡的条文“中风往来寒热,伤寒五六日以后,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烦心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属小柴胡汤证。”该怎么解释往来寒热,而且可能出现咳嗽!这不是风寒的变证吗?为什么没有桂枝汤的影子,为什么没有止咳药厚朴、杏仁就因为这个现象,我们又开始揣测解释说,因为肺是金,肝是木,金克木,咳嗽久了克到木了,那就是小柴胡汤,这也能够解释,而且病人是忽冷忽热,因此不应该用桂枝汤讲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中医不是靠“病因”去治病的因为这个条文中也清楚讲到,伤寒五六日后,意思是这个病呢,是伤寒五六天后得到的,转变的,也就是伤风感冒,那么本质都是风寒引起,那为什么用方不同原因就在于症候群,运用某某方治病的这个证据不同,为什么呢?因为人在不同时期身体状态不同,因此啊,本文的重要结论就是中医处方是针对“人”而不是针对“病因”可能有些朋友听得糊里糊涂的,那我给大家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可能知道自己得了伤寒感冒,但是也可能觉得自己问题不大,只要去药房买点各种感冒冲剂即可,其实感冒分很多证型,其中风寒又分很多中成药,诸如风寒感冒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感冒疏风片、荆防颗粒、川芎茶调散、参苏饮、午时茶等等等等,那是随便挑一个就行吗?可能现实中往往就是这样可是反馈过来的疗效就是不一定有效果,而且效果可能出现的比较慢大家可能对中医有误解,认为这个很正常,慢郎中嘛,中医调理很慢但是很安全我想说吃错药了也会拉肚子,中药吃对了才安全,而且不是中医慢,而是慢郎中误了中医所以不是针对病因下药,为啥呢?病因这个东西真的很难说,但是活生生的人却在我们面前我们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以就算面对同样的病*或者说是我们中医说的邪气(风寒、风热)可能用药都是不同的,区别在于人的不同症状表现,这是我们治病的依据讲了这么多就是为了给本文的核心思想铺垫,为什么看见麻*桂枝如蛇蝎,有一些认为比如南方地区多湿多热,所以很少有真正的伤寒,第二就是南方人或者现代人比较娇嫩,不适合使用这么猛的发汗药,第三就是如果有热像,那么麻*桂枝这两味药太热了,就不能用,需要用荆芥、防风、薄荷等透表药来代替,就像银翘散中的荆芥穗,其实如果真的碰到了表证又有热证,可能用麻杏石膏汤更好,如果从病因来理解,那么表热应该用清热解表药,这种麻*热性药是断然不能用的,这就是通过理论解释中医,然后再指导实践所带来的偏颇好啦,翠花,上酸菜!本文的案例讲解时间到了案16蔡姓百日咳案镇江赵息庠,章次公门人也,诊所在曹家渡。尝治康脑脱路忻康里四十八号蔡姓女孩,约一周岁,先病百日咳,月余未全,忽股背间隐约有红点,咳甚剧,目赤多泪,惟身热不扬,手足逆冷,常自汗出,皮肤宽缓,颜面淡白,无出疹状。锡庠告其母曰:“瘄疹欲出,表阳虚而不足以达之,此即俗所称白面痧也。”方用:葛根三钱桂枝一钱杭芍钱半生草一钱姜一片枣二枚因其咳也,加前胡钱半、射干钱半、桔梗八分、象贝三钱,复加牛蒡子三钱以助其提达出表。明日复诊,颜面红疹渐显,神色虽佳,而手足尚冷,遂令再进一剂。二日后,手足温和,周身红疹透达。越二日而回,一切平安,趸咳亦愈。姜佐景按吾师遇麻疹病之遏伏甚而不发透者,且用麻*汤。服汤已,疹乃畅发。惟窃细心考察,间有透发之后引起灼热者,是正所谓“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但余早已言及,此所谓灼热并非不得了之谓,其轻者将自已,其重者矣可以补治。惟窃意与其补治于后,宁早用葛根汤预防于前,故余之治小儿麻疹,葛根乃为第一味要药。回观本案赵先生方中,既用前胡、牛蒡、桔梗等开发之品,即可以代麻*之司。故谓本方为桂枝汤加葛根加味,毋宁谓葛根汤加味,与余之方治乃密合无间也。海上诸医视麻、桂若蛇蝎,何况疹病宜凉之说深入人心,谁敢以之治麻疹者。吾乃不得已变通其说,曰:葛根汤以葛根为君,麻桂为臣,君药不可去,臣药可取而代也。若薄荷、桑叶,若牛蒡、桔梗,若西河柳、芜荽,若樱桃核、蝉衣,皆可以代麻、桂,独葛根当勿易。嘻,高价不售,降格以求,其有能谅吾苦心者乎?曹颖甫曰今姜左佐景能于大论中发明“葛根汤为太阳温病之主方”,真能发前人所未发。盖葛根汤证与伤寒不同者,原以津液不足之故,故于桂枝汤中加麻*而君葛根。中风证而津液不足者,即用桂枝汤本方而加葛根。太阳标热内陷而下利者,即用葛根芩连汤,以清热生津为主。盖人体中水分多于血分,则易从寒化,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血分多于水分,则易从热化,故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从寒化者,伤寒不愈,浸成痰饮,虽天时转阳,犹宜小青龙汤。从热化者,中风误治即成热病,为其津液少也。即此意以求之,则葛根为太阳温病主药,葛根汤为太阳温病主方,不益可信乎?这个案例是不是有点长啊!不好理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的解释:第十六篇案例,姓蔡的百日咳案例镇江有个赵锡庠,章次公先生的门人,也就是学生的意思,诊所在曹家渡。曾治疗一个康脑脱路忻康里四十八号蔡姓女孩,约一周岁,刚开始生病得的是百日咳,经过一月仍未痊愈,忽然屁股背部之间隐隐约约有红点出现,咳嗽比较严重,眼睛红赤眼泪比较多,只有身体觉热好像热气散发不出去,手脚冰凉,逆冷的意思是指只有手脚凉,躯干不凉,从四肢末端开始凉上来,经常自己动不动就出汗,皮肤宽松弛缓,颜面淡白,没有出疹的样子。锡庠告诉他的母亲说:“这个疹子拉,快要出来了,表证但是人体阳虚不足以透达邪气,这就是我们所俗话讲的白面痧。”方子用:葛根三钱桂枝一钱杭白芍钱半生草一钱生姜一片红枣二枚因为他有咳嗽,所以说加了前胡半钱、射干半钱、桔梗八分、象贝三钱,又加上牛蒡子三钱用来帮助他把邪气透达到人体表层。第二日复诊,面部红疹慢慢显露出来,神色虽然尚好,但是手脚仍觉得冷,于是令其再来一贴药。两天后,手脚就温和了,全身红疹就透出来了。又过了两天就回去了,一切平安,久久未愈的咳嗽也痊愈了。姜佐景说:我的老师遇到麻疹病中那种发不出来甚至发不透的那种,就用麻*汤。服用汤药后,疹子就发畅快了。只有自己细心考察,就会发现其中透发之后引起的灼热的人,是所谓:“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但我早先已经说过了,这是所谓灼热并非不得了的症状,其中比较轻的会自己恢复,其中重症的也可以补充治疗。只是说与其补治于后,还不如早先就用葛根汤预防在先,因此我们治疗小儿麻疹,葛根是第一味重要的药物。回过头来再来看赵先生的处方,既然用了前胡、牛蒡子、桔梗等开发发散药物,就可以代替麻*之类。因此本方是桂枝加葛根的加减方,千万不要称作为葛根汤加减,跟我们的方法治疗是如出一辙。海派的中医看见麻*、桂枝好像看见蛇蝎一样,何况疹子这种病应该使用凉药已经深入人心,谁敢用他们治疗麻疹!我们于是不得已变通这种说法,说:“葛根汤中以葛根为君药,麻*桂枝为臣药,君药不可以去掉,臣药可以取代。就像薄荷、桑叶,好比牛蒡、桔梗,就像西河柳、芫荽、好像樱桃核、蝉衣,都可以代替麻*、桂枝,唯独葛根不能更换。哈,高价值的不用,降低格调来求全,其中有能谅解我们的苦心的吗?”曹颖甫说:如今姜佐景先生能够在大论中发明“葛根汤是太阳温病的主要方剂”,真的能够发*古义。因为葛根汤与伤寒不同的地方在于,原来是因为津液不足,因此在桂枝汤中加麻*而使葛根作为君药。中风证中津液不足的,就会用桂枝汤加葛根。太阳表热内陷导致下利的,就用葛根芩连汤,用来清热生津。大概人体中水分多于血分,就容易转化成寒气,因此能够收藏人体之精的,春天不会得温病;血分多于水分的,那么久容易转化成内热,因此冬天不收藏好,春天就一定会得温病。转化成寒的人,伤寒不会痊愈,浑身出现痰饮,虽然天气转热,仍然适宜用小青龙汤。转化成热症的,中风误治成热病,因为他的津液缺乏。根据这层意思来求解,那么葛根就是太阳温病的主药,葛根汤是太阳温病的主方,不是更加可信吗?说到这里我就总结一下:1.麻桂不是蛇蝎,关键看怎么运用何时运用,而不是说天气热了就不用,有内热就不用2.治病救人看的是疗效,需要用对人方才有有效,而不是什么病因学说,也不是根据什么脏腑辨证理论,理论并不是能很好解决实践的工具,只要看过伤寒论就知道很少谈理论3.把脉好就治病好,其实不然,把脉跟治病有的只是半毛钱的关系,注意!半毛钱,就算把人体的症状把的一干二净,不是仍然需要最终依靠选方治病吗?既然如此,最后一步才是最关键的,用什么方式选方决定了治病的效果!不要迷信!
欢迎到来的朋友在底下留言,一起来探讨探讨,谢谢您的足迹,使我们蓬荜生辉!
同时呢!也希望大家都能多学习一些中医知识,大家可以在下面留言自己想要了解的话题,多多益善!谢谢助力中医传承~
梦曦堂主
以医悟道,以医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