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疾病并没有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减少,反而有复杂化、年轻化的趋势。我们不禁要问:疾病究竟从何处来?
这便是我们今天要寻找的答案……
一转眼,已经进入庚子年农历九月,对“秋气”感受也日益明显和强烈。文殊院西花园梦痕轩,在静静地等待着蒲公英三班师兄们的到来。
01课前准备这次上课的地方在文殊院西花园梦痕轩,这是一座闹中取静的千年古寺,而梦痕轩则是宗性大和尚讲法的地方。轩厅两侧有对联曰:“掩两扇荆扉用酬粥饭,打几日瞌睡以了余生。”其中韵味各自品鉴。
四组值周的师兄们早早的来到梦痕轩,布置教室、准备饮水、签到、准备净手盆,工作井然有序……
02净手静心如此素净雅致之地,让蒲公英中医三班的同学们内心也多了一份敬意。师兄们陆续到来,焚香、净手、止语、静心、念诵心经,用一颗喜悦感恩的心迎接今天的课程。
03病从何处来此次授课的彭晋老师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是妇科学硕士、中医学博士,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这一块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见解。
彭晋老师分享导致人生病的因素,既有外因,比如大自然的风寒暑湿燥火;又有内因,比如,人的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它们在中医里分别被称为“六淫”和“七情”。
1六淫致病壹风邪风为春季主气,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我们常常说“虚邪贼风”,用“贼”来形容风,非常形象,因为虽然说风轻而上,易袭阳位,比如头面部、项背部等,但它并不只袭阳位。风最擅长找人体的薄弱地方,像贼一样,不知不觉就侵入人体了。通常,其他的邪气也容易在风的带领下,一起就进来了,比如我们说的,风热、风寒、风湿。也因此,我们把风称为“百病之长”,是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
贰寒邪寒为冬季主气,为阴邪,易伤阳气。金文里的“寒”字很形象:一个人蜷缩在房子里,房屋外面结冰了,因为很冷,他在身边攒了很多茅草取暖。这就是寒。寒性凝滞收引,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
叁暑邪暑为夏季主气,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携湿。因此,暑邪伤人,多出现一些阳热症状,比如发热、面赤、脉象洪大、心烦不宁,兼有胸闷呕恶、大便溏泄等湿阻症状。
肆湿邪湿为长夏主气。湿为阴邪,性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且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外感,留滞体内,常先困脾,进而发为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疾病。
伍燥邪燥为秋季主气。燥邪又有温燥、凉燥之分,燥性干热,易伤津液,并且,燥易伤肺。
陆火邪火热为阳盛所生,为阳邪,其性炎上,易耗气伤津,易生风动血,易致肿疡。火邪伤人,多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等症。
符合自然规律的正常的“六气”和控制在适度范围内的“七情”,并不会导致人生病。“六气”变“六淫”,是因为太过、不及或骤变,比如非其时而有其气,亦或有其时而非其气。
1七情致病内伤七情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失调,便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与“外感六淫”相对应,它又被称为“内伤七情”。
具体表现
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为影响脏腑气机,会直接伤及内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但实际上,各种情绪都会伤到我们的心。
案例分析《红楼梦》里黛玉曾对宝玉说,以前一伤心就会流眼泪,现在眼泪流不出来了。宝玉安慰她,大概你的病是要好了。从中医角度看,是快好了吗?相反,是更严重了,因为津液严重不足了。可见情绪对人体的伤害有多大,而情志又是现代人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值得重视。
《*帝内经》告诉了我们养生大道:比如,“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再比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一个人发病和不发病,还跟我们人体对外邪的反应有关系。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一个人的阳气充足,足够抵御外邪,并且我们能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和情志变化,那么,就不容易生病。
04课间休息课间时候,梦痕轩的院子里空气清新,蒲公英种子们,放下心中的杂念,安静的练习站桩。
05互动思考问题一六淫致病是外邪伤人,七情致病是内伤,那么,六淫、七情有相互作用吗?如何相互作用,对我们身体造成影响?
问题二人有情绪了,是发出来好呢,还是不发出来好?发出来伤害别人,不发出来却伤害自己?
问题三燥邪,书上说分温燥和凉燥。温燥容易理解,凉燥就不太理解了。
06课后感言选集听完彭晋老师的课程,师兄们收获颇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感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化作对本次课程的回顾。
《病从何处来》课后感言选集(节选自以下师兄)
陈皮郭娜李晓李涛陈烨李琴万群曾辉曹婷郭云娟何瑞兰刘春红这节课,我学到最多的还是对饮食卫生、生活起居的了解,知道了“生不在养,在于少伤”,对于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来说,我启发最多的是通过“杯弓蛇影”的典故,对焦虑的现场还原。
另总结如三:
1.对学生来说,建立信念很重要,找准ta内在内驱力。
2.减肥一定要少吃水果,而且不能断主食。这种续命的名言,好像又让我看到了希望,这是多么强大的精神动力啊。
3.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很多,根据彭老师的总结结合我自己,我就是每次都太馋控制不住嘴,关键在于适可而止,自我控制。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才知道病从何处来的方方面面,除了口入,还有天气异常,精神刺激,传染病发,跌打损伤等,这又让我想到八段锦里的一个词五劳七伤,身劳神劳房劳引起的五脏的损伤,七种过度情志给人体带来的伤害,都是引发疾病的原因。
课前班主任的一个问题(六气怎么就变六淫了?)引发思考,带着疑问去学习,果然有效果的。老师又细致重点地讲了“黑帮老大——风邪”的致病特点,侵阳开泄的特性和善行数变的特点,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最重要的是仙人指路,不愧是名师结合了物理学运用爱因斯坦的公式,一句话把精气讲得理解透彻,让我第一次感觉学物理这么受用。你看多有画面感的解读:这水平的气体运动,吹散一朵蒲公英,轻轻的,纷纷扬扬。
开,玄府汗孔开合失司,恶风头痛,泄则津液外泄,汗出,还有风的专属形容词”贼”,可见是防不胜防啊。随后用阳邪阴邪分别讲了暑,燥,火和寒,湿的致病特性,通过对阳邪中耗气伤津的2个维度,对风暑燥火做了讲解,让我们对阳邪有了更充分的理解。随后对七情,饮食,劳逸也一一做了分解。
总之,不貌美的会讲脱口秀的外交官不是好老师,彭老师的课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让我对病因的理解那是相当到位,再精彩的讲解还需要时时温习,这不通过写心得我又复习了一遍。
对于病因的探讨,虽然历代说法不一,但总的来说归纳为三方面:1、外因,六淫邪气侵袭。2、内因,情志所伤。3、不内外因,饮食劳倦、虫兽所伤等。正常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不易于使人致病,只有当六气异常,太过或者不及,,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会成为致病因素。正能胜邪则不发病。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生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正常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腹胀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白这些道理,如何去实践才是更为关键的。恬淡虚无,可能难以做到,或者不愿做到,如何把握个中的平衡,自己去悟。弹古琴,习茶,插花,看着四季轮转,花开花谢,叶绿叶*,遵循自然规律,调理内在情绪,修身养性。
我似乎已经进入到生命的另一个阶段。人生的际遇已经写好,事无好坏,与传统与中医的遇见,是我人生的缘分。每堂课下来,如果有机会,我都会和老师聊聊,倒不是期待老师解决我提出的问题,更多的还是想与老师近一点,多了解一点。只是上课的交流似乎还是缺了点什么。只是这一次,我很后悔自己的莽撞,当其他师兄问老师问题的时候,我随意插话,虽然以为自己对那方面很了解,想告诉别人自己的见解。但还是特别不礼貌。我反思,希望下次自己能够注意到。
本次课是探求疾病产生的源头,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其他,但是六淫的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在平时存在的,它们并不一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只有在六淫太过、不及和骤变,七情太过或持续时间太长,使人体无法适应的情况下才是致病因素,在同样情况下,不同人的反应是不同的,故无法量化。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谈及“风邪”,老师从我们熟知的诗词中引出其特点、临床表现以及性质,感受到她在授课大赛中获奖的风采。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对比西医不断用新的观点去推翻以前的观点和我们的中医历经千百年的洗礼和检验,用她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是值得信赖的!没有咄咄逼人的说教,就这么轻轻的,如四两拨千手下斤般就深入人心!
每次课,每个人get到的点都不太一样,今天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道法自然”一词。我很喜欢《四气调神大论》,老师提到‘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其实就一句话:道法自然,天黑就睡,天亮即起!一想,的确啊!原来我学得太拘泥呢!瞬间有醍醐灌顶之感!在回答同学提问“老师如何看待牛奶”时,同样也用‘道法自然’,我们是哺乳动物,之所以喝奶是在不能自己找食前的...简单明了!诗词中写月亮居多,写太阳则相对较少,为什么?同样,道法自然,天人相应,白天该干嘛干嘛,到天黑时,那种情感才出现呢!
在回答同学提问“被孩子惹生气,发脾气会伤到孩子,不发脾气会伤到自己,怎么办?”老师说转换对象,脾气得发出来:打被子、找个空旷无人处大吼...前因后果清晰明了,平和的语气说得人服服贴贴,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予回应。无论在授课中还是在解惑中,能感受到老师思维的广度!不虚此行!学习中医就是这么美好!
内经说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彭老师结合诗人陆游“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以及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样的诗词歌赋浪漫的解释了中医的天人合一观和形神一体观,中医不仅实用还很诗情画意!
在当今的社会,物质生活很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因为情志得病很多,记得班主任说了一句又要努力奋斗又要不那么努力,怎么把握这个度,这是我们每个人需要自己去体悟去寻找的平衡点!“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多提醒自己,多加练习!再次感叹中医太美!
充满了期待和新鲜感,一早和师兄们汇合,先找这次上课的神秘地方,很特别在一个红门里面的院子里,一进门特安静,不由自主的更是放轻脚步,去看缺什么再来搬啥,大家分工明确,各自开干,我们组是清一色的女兵,但一点士气一点也不输,师兄扛黑板,搬桌子,提水壶,样样动作麻利,大家齐心协力把场地布置好等待开课!彭老师上课亲和力强,语言丰富,讲的内容结合临床病历把病因带出来在讲发病病机,再一次理解认识的到六淫,了解到四川成都盆地,气候变化和身体的变化,估计是换了地方充满好奇,偶尔神*分离,下来还得继续消化消化!
通过今天对病因与发病的学习,了解到中医病因的分类有三:1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2外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3其他,房事,金刃,虫兽所伤。
中医学认为临床上没有无原因的证候,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称为“辩证求因”。“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无害的,但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侵犯人体发生疾病则称为“六淫”,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而“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机体的正常状态,一般不会致病,只有在突然,强烈或者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下使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发病,故又称为“内伤七情”,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所有不同影响,但并不是非此即彼,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心者,主君之官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结合生活实践,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平时的一些情志变化引起的不适有了正确的解释,提示我们要道法自然,学习中医的中庸之道,才能更利于扶正驱邪获得健康,感恩遇见这次的蒲公英中医学习班!
中医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推断出病因。其中病因分为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等其它病因。课堂中老师还为大家分享了关于虚实、寒热转化的概念。其中精气夺则虚,是指身体中该有的气血津液没有了,就会出现虚证;邪气盛则实是指生命中外来的不该有的,或者身体产生的多余的物质。而身体里寒热的转化是指受寒以后人体转化出来的热。最后还和大家分享了补气血很好的红枣并不适合脾胃功能差的人群,因为大枣不好消化,会阻碍气的气化。
面对我们平时看似常见的病因,因为往日的不理解或没有去学习而显得很生涩的内容,在经过提前预习和做习题,以及彭晋老师课堂中生动地运用案例,以及很有条理地教学设计,从“天人合一观”和“形神一体观”的角度加以非常恰当地讲解,让我对于六淫和七情的病因有了一定的了解。人若与自然天人合一,则顺;顺应自然之道,就能让身心平衡而和谐。固住正气,才能抵御邪气或平和共处。
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达到自然大宇宙与人体小宇宙的合一。“太过”与“不及”均需致中和。
病因无非缘于人打破了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基本状态,不顺应四时五行的平衡,五脏六腑功能出现异常,故在人体现为各种不适乃至疾病。通常容易生痛,因其凝滞收引-不通而痛;火易耗气伤津,生风动血还易生疮;湿易濡泻,伤阳阻气,下袭阴位……而关于七情过喜伤心,过怒伤肝,思虑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一一对照,要想获得健康(身心),得顺应天时,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切忌饥饱无常-寒热不节-五味偏嗜-心不在焉-肾精过耗。
终于又一次确信,身体经不起寒来暑往吊打的原因,饥饱无常,熬夜,偏食。咋办?听老师的,改坏毛病,顺应天时,努力向恬淡虚无的状态修炼,所谓高光在于内心通透。
风是百病之长,贼风通过肌表、毛孔进入身体,使身体开合失常,腠理疏松,以至于阴阳失衡致病。寒邪主痛,寒易凝滞收引,很多疼痛都因为有寒气。热盛则肿,热一般为外来,火一般为身体内生,热易耗气伤津。暑的季节性很强,为外部因素,不会有内因。燥伤津而不会耗气,燥影响最外层皮肤和最内层粘膜。湿盛则伤阳碍气,重浊粘腻,很多疾病都来源于湿。
而七情致病的特点是直伤脏腑,特别对心肝脾的影响较大。现代社会,物质基础丰富了,人的七情致病率却逐年上升,人们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