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的结构:
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规格:临床以1.5-3.5寸长度和26-30号粗细的毫针为常用。根据穴位的不同可选用不同长度及规格的毫针。
刺法
1、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双手配合,协同进针。根据押手辅助动作的不同,又分为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四种。常用的是夹持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
食指的指甲,切掐于所刺腧穴部位,
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
多用于短针进针。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夹持消*干棉球,裹住针尖,直对腧穴,当押手两指下按时刺手顺势将针刺入穴位。(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于捏起处刺入。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l舒张进针法:左手五指平伸,食、中二指分开置于所刺处。右手持针从食、中二指之间刺入。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可用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快速刺入。
适用于长针深刺法。
得气
定义:
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
是指毫针刺人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得气的表现:
患者: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
少数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响动、震颤等反应,有时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
医者: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如鱼咬钩。
针刺练习
1.纸垫练针法:
用松软的纸张,折迭成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2-3厘米的纸块。用线如“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练针时,左手执垫,右手拇、食、中指前后交替地捻动针柄,穿透纸垫,反复练习。
2.棉团练针法:
用棉花做衬,用布将棉花扎紧, 成直径约6-7厘米的棉团。
练针方法同纸垫练针法。
所不同的是棉团松软,可做提插、捻转
等多种基本的练习。
自身练习
前提:通过纸垫、棉团的物体练针,掌握了
一定的指力和手法后,可以在自己身上
进行试针练习。
目的:以亲身体会指力的强弱、针刺的感觉、
行针的手法等。
目标:能逐渐做到:进针无痛或微痛,针身挺直不弯,刺人顺利,提插、捻转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