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朋友圈被一张照片刷屏了,照片里面的吴尊友院士在经过三年疫情后满头白发,与疫情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所有人都在感叹疫情的凶险和防疫的不容易,然而今年还未过完,吴尊友专家便去世了,年10月27日,吴尊友因病逝世,尊重本人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我们就简单来了解下他的一生。
吴尊友,出生于年6月的安徽*山,是公共卫生界的杰出专家。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流行病学的研究和公共健康的推广,尤其在艾滋病的防控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从安徽医科大学的本硕连读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流行病学博士学位,吴尊友的学术之路始终坚持探索和求真。
他于年进入安徽省防疫站工作,之后远赴美国,深造流行病学,年博士毕业后,他选择回国,致力于防治艾滋病的工作。与此同时,他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学研究所与病*学巨匠曾毅合作,开展博士后研究。
吴尊友不仅是学术研究者,更是公共健康的实践者。他策划了中国首个娱乐场所的艾滋病行为干预试点,尝试为社区的吸*者介绍安全注射方法,并首次在中国开展防控艾滋病的针具交换试点。为了传承和培育新一代的科研人才,他还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高危人群干预研讨班。
除了在艾滋病防控领域取得的显著成绩,吴尊友还在年的“非典”疫情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于年1月参与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防控工作。他的专业精神和深厚的医学背景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吴尊友不仅在学术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还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担任了多个要职,成为了民进会员并曾任民进宣武区工委主任,甚至在年当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的常务委员。
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疫情防控战场上,吴尊友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不仅是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更是在中国传染病防控领域投身多年的科研工作者,为中国在艾滋病、新冠肺炎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年6月24日,就在疫情仍在蔓延之时,吴尊友前往北京朝阳区的隔离点亲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尽管已有初步的情报和资料,但他并未满足,而是坚持与每个病例进行深入的交流,希望从他们的生活习惯、活动轨迹乃至乘坐的电梯等细节中,找出病*的传播脉络,以确保无一遗漏。
工作之余,吴尊友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酷爱打羽毛球,即使是从国外归来的第一时间,他也会选择去击打羽毛球,驱散疲劳,锻炼身体。
但他的观点并不总是受到一致的赞同。在年,吴尊友提出了“动态清零”策略,并强调核酸检测的及时性和全面性。他认为,只要坚持3-4轮核酸筛查,社会层面的病例就可以达到“清零”。这一看法,后来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但不可否认的是,吴尊友为国家在疫情防控上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并在公众面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传播者,通过他,许多复杂的科学知识得以化简,成为公众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信息。
不仅如此,吴尊友在艾滋病防控方面的贡献也是举世瞩目的。他对于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使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的贡献不仅得到了国内的肯定,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其实,回溯吴尊友的学生时代,他并非学霸一族。但正是这样的他,凭借着对科研的热爱和执着,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今日的疫情防控专家。他的生活中,也充满了普通人的喜好,比如在80年代,当时流行的喇叭裤,他也追求时尚,穿上了那么一条。
吴尊友是一位在公共卫生领域默默付出的先驱者,他的贡献为国家在疫情防控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是每一个公共卫生工作者的楷模,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
然而,时光总是匆匆,这位为中国公共健康事业倾尽一生的专家,在年10月27日因胰腺癌不幸去世,享年60岁。他的去世是中国公共卫生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的贡献和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后来者为更健康的中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