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尖瓣返流后果不容忽视,中医辨证辨体调治 [复制链接]

1#

作为血液循环的必经之路,三尖瓣出现返流,血液就无法及时循环,此时心脏的压力增大,左右心室发生异常,会造成心房颤动、心律失常,患者会经常感觉有心悸、胸闷与心慌的感觉,严重时发生晕厥和心绞痛,甚至导致急性心力衰竭。三尖瓣重度返流还会造成肺栓塞,肺栓塞是由于肺动脉某一支被栓子堵塞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最常见的栓子就来自于静脉系统中的血栓,而血栓的形成除了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不良外,还是瓣膜异常工作的结果。

三尖瓣返流的程度有轻、中、重度,中西医在治疗上有很大的差别,但得到的结果也大相径庭,很多罹患心脏瓣膜病的患者有病乱投医,治来治去,没有选对方法,尤其是三尖瓣重度返流的这类患者,药物治疗通常无效,而外科手术治疗又风险极高,因此目前三尖瓣返流的患者纷纷寻求中医的治疗。

中医辨证辨体质施治,对症治疗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中医诊治心脏三尖瓣返流,既要判断病位的表里、病情的轻重,又要分辨体质诊治,既要从整体调治,又要兼顾局部瓣膜,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药性,解除患者痛苦。中医认为心悸、失眠、多梦等心血不足的情况与肝血不足有关,古人说:“肝藏血,心行之。”,贮藏于肝脏的血液称为“肝血”,运行于心脏及血脉中的血液则称“心血”。心血与肝血互为盈虚,基本概括了全身的血液。如心血充盈则肝有所藏,肝血充足则心有所主。所以,若心血不足,则肝血亦常因之而虚;肝血不足,心血亦常因之而损,进而产生一系列不适症状。

此外心主神志、肝主疏泄,心肝二脏都与人的精神情绪活动有关,肝气郁结则心神不安,可见有以恍惚、情绪抑郁为主症的心肝气郁证;而心火亢盛、心神不宁者,也会与肝火旺盛者并见,表现为以心烦失眠、急躁易怒为主症的心肝火旺证。所以中医调理心脏三尖瓣反流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以调养心肌为主,以调肝解郁为辅。

三尖瓣中度返流调好了,心脏,每天都高高兴兴的

67岁的梁阿姨,一直都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但是最近几年,她变的不开心了,经常心悸,乏力,稍微走两步路就喘不上来气儿,也干不了家务活,而且吃饭也没有以前多了,天天什么都不想吃,睡也睡不好,这就导致白天恍恍惚惚的,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还总是忘事情,记不住,一着急上火,心脏病就会发作,然后憋的脸部发紫,家里人看着都很害怕。

去医院一检查,发现她有三尖瓣中度返流、二尖瓣轻度返流,主动脉瓣轻度返流;左房增大,心包积液少量,诊断上还写着风湿性心脏病。心电图显示:1.窦性心律,2.频发房性早搏,3.短阵房性心动过速,4.阵发性心房颤动,5.偶发性室性早搏,6.ST-T改变。她一看这么多问题直接懵了,好在家人在反复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时,给她找到了广慈中医进行综合调理,整体调理五脏,以调养心肌为主,以调肝解郁为辅。

在经过了广慈中医的水蜜丸和膏滋剂的调理之后,梁阿姨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愿意吃饭了,爱聊天了,心情也好了,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之前困扰梁阿姨的那些问题,现在都逐步的减轻、好转了,比如心脏不憋闷了,睡觉好了,早起去厕所也痛快了,记性也好了,家里老伴儿做的饭也不挑三拣四了,做啥吃啥,吃的时候还夸老伴儿做的好,她感觉又像是回到了年轻时代。

三尖瓣返流要早治,中医掌握病势进展及病变规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说明外邪侵袭人体,若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直至内脏,使病情日益加重,以致治疗起来愈加困难。所以有病不仅要治,而且要早治。我国的民间说法“倒霉的医生治病头,走运的医生治病尾”,与此不谋而合。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包含中医的“上工治未病”思想,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才是最高明的医生。等患处出现病变后再进行治疗,只是个医术平平的大夫。中医强调“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通过调摄精神情志、加强锻炼、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等来培护正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华佗的五禽戏便是“治未病”的一种体现,据病势进展会耗及心阳的病变规律,助其减少痛苦,缩短病程,妙手回春。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对心脏瓣膜病人而言,是说就医要慎重,要选择真正有水平可信赖的良医,宁可不治疗也不能冒险让庸医来耽误自己;对医者而言,就需要精研医术,刻苦求索,成为能药到病除的良工。所以,及早选择中医调治三尖瓣返流,关键是找到良医,辨证辨体,对症治疗,从根本上调治好疾病,摆脱疾病的困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