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鹏(-),字南羽,号圣华居士。休宁(今属安徽)人。明代隆庆、天启年间画家、绘墨模名手。擅画人物、佛像、山水等。曾为名墨工程君房、方于鲁画墨模,并供奉内廷十余年。董其昌赠以“毫生馆”印章。其人物画早年画风工整秀雅,晚年沉着古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初以隽秀为工,后趋于古拙。亦能为书籍作插图,对徽州版画颇有影响。明丁云鹏《菩萨授经图》,水墨,纸本,cm×68cm,年作。此图所绘内容为:观世音菩萨授经的故事,此品自隋迄宋,历代都有,最早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第窟人字披的《普门品》上,以描绘得十分详尽,从“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姿态安详”一表现观世音菩萨授经的全部过程。自明朝起此种绘法巳发生巨大的改变,此品的画法巳在法华会的二边,此画所表现的只是一个局部,在观音菩萨的周围则只画众多信徒向观世音求真经的场面。画中所作人物以线描为主,所用之线、深得用笔三味,落笔稳,压力大,速度快,恰如苏轼咏吴道子作画诗中所说“当其下手风而快,笔所未到气以吞”正是这种高难度的技巧和磅礡的气势,赋予作品以强大的生命力,造就了画面飞动的艺术效果。这里要指出的是,丁云鹏所作的白描法,多用折芦描和铁线描,这得力于他的版画创作,当时丁云鹏为新兴的版画创作作了很多的描图,并亲自创作,丰富和提升了他的白描水平,是同时代画家不能比拟的。所绘观音神情静穆,罗汉俯首友颐,眼视空茫,授经人则凝神默想,内心的澄清和画面的宁谧统一于形象之中。侍婢们较为活跃的姿态和不同的表情。对比观音的严穆,突出了主题。此图曾被晚清收藏家王孝禹收藏,左下角有“王孝禹收藏记”。王孝禹(-?),名瓘,字孝禹(一作孝玉)辛亥()后,以字行,四川铜梁人,李浚之在《清画家诗史》中称“由举人官江苏道员,曾为二江总督的幕僚,工篆,尤善隶书,得邓石如、赵之谦杨沂孙诸家之长,兼工篆刻,亦善山水,所作山水苍浑秀润,能诗,精鉴别,富收藏,以金石书法闻名于世人。”明末人物画在“波臣派”盛极一时之际,丁云鹏能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清代乾隆年间的宫廷画家丁观鹏就是因为仰慕同族先辈丁云鹏而取名为“观鹏”的。清胡敬在《国朝院画记》中云“明丁云鹏道释像,其法本宋人,与梁唐壁画之以奇诡擅能者流派自别。”可见丁云鹏对道释人物的贡献。更为可贵的是,此画距今巳四百年,人海沧桑,而此画低墨如新,似有神物护持。是画中的菩萨有灵,还是画家的精气不泯?明丁云鹏《六祖像图》立轴,纸本,墨笔,纵厘米×横60厘米,北京荣宝斋藏。明丁云鹏《白描罗汉图》,手卷,水墨纸本。明丁云鹏《白描罗汉图》,手卷,水墨纸本,32cmXcm钤印:云鹏题识:南羽丁云鹏敬绘鉴藏印:古之人人之古;春水船;白云山樵;吴大;汪士元审定印;观海者难为水;晓夫;存存道者;戴信之鉴真印注:清代装裱。明丁云鹏《树下人物图》,立轴,纸本,设色,纵厘米×横75.5厘米,(日)私人藏。图中黄衣童子执扇炊茶,青衣居士闲数念珠。石布青苔,地生茵草,湖石清凉,碧树成荫。树石巧妙地环绕成回字型构图,以其深浓繁细烘托淡雅洗练的人物,使后者成为观者瞩目的中心。全幅造型、用笔谨劲细秀,设色典丽清雅。明丁云鹏《秋景山水图》,绢本,设色,纵63.5厘米×横27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此图写天高气爽,万木红绿相问,高人曳杖桥头赏景。远山毕现,屋舍掩藏。山水相环,景致宜人。该图取法董巨,用笔凝重圆润,有别于丁氏的平常面目。明丁云鹏《三教图》,图轴,纸本,设色,纵.6cm×横55.7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左下款署“善男子丁云鹏敬写”。钤“丁云鹏印”“南羽氏”。画上有陈继儒题记。此图画孔子、老子、红衣罗汉坐于树下共同探究玄理的情景。画中三位智慧长者面目严肃,神情专注,孔子儒雅敦厚,循循善诱,正发表言论;老子道貌岸然,谨慎而善辩,他注视着对方,似乎准备随时发问;红衣罗汉双目低垂,安详而平静,从他紧锁的眉头可以看出他已沉于思索之中。明代,随着儒、道、释三教的融合,宗教题材的绘画也随之有了世俗化的倾向,此画中的宗教人物与作为供养的神仙不同,脱离了程式化的因素,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情绪化色彩,同时融入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其人物造型古拙、气质端庄文雅,体现了明后期文人画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画法上,运用“高古游丝描”,细劲而“笔力伟然”,既有古朴之感,又具有时代气息。设色古妍冷隽,尤其是人物服饰的红色、兰色与赭色,赋色沉稳和谐。山石树木勾勒添色,取法文徵明,小青绿设色,文静典雅,营造了一种静谧清淡的意境,引人入胜。明丁云鹏《释迦牟尼图》,轴,纸本,设色,画芯.7厘米×58厘米,外围厘米×81厘米,天津博物馆藏。明丁云鹏《冯媛挡熊图》,卷,纸本,设色,纵32.6cm×横.8cm。本幅款署:“万历癸未春丁云鹏写。”下钤“南羽”朱方印。引首有吴元满篆书“冯媛当熊”四字,尾纸有吴时尧、施于民题跋。按题可知,此图作于明万历十一年(年)。此图以翠竹、梧桐、椿树、湖石为背景,表现了冯媛挡熊的故事场景。据《汉书·外戚传下·冯昭仪》记载,汉建昭中,元帝率左右随从,于后宫观斗兽。突然有熊逸出圈,攀栏欲上殿,冯婕妤冲上前挡熊而立,保护元帝免遭伤害。后世多以冯媛挡熊的典故赞扬女性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精神。